本栏目将带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配资开户门户导航,聆听50年来中国医疗队在摩洛哥救死扶伤的动人篇章。第二十期特邀嘉宾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陈泽宇同志。作为第133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荷赛马分队的成员,他的经历是中外友好的生动见证。下面,让我们一同聆听他的讲述,感受跨越山海的无私大爱。
在摩洛哥当 “生命修复师”
“你们到啦?真不好意思!”陈泽宇医生满怀歉意地说。没想到初见陈医生,他却是这般行色匆匆——手里还握着盒饭。已经中午12点多了,陈医生刚下门诊,为了约定,从门诊匆忙赶回八病区与我们汇合。陈医生一边道歉,一边说可以马上开始采访,但我们自然知道作为一名负责的临床医生,看完一上午的门诊会是多么疲惫,于是坚持让陈医生吃完饭再接受我们的采访。他抱歉地说了句“我很快就吃完,尽量不耽误你们的时间”,便匆匆进了隔壁的办公室。我们感叹着陈医生作为师长的谦逊,低头准备采访的问题。没几分钟,陈医生便开门迎我们进去。
2008年10月,陈医生参加的共12名队员组成的复旦大学援摩洛哥医疗队在简单培训了法语后启程前往摩洛哥,怀着帮助摩洛哥人民提升当地医疗水平的理想和决心,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摩征程。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摩洛哥边远地区的医疗现状同样也是缺医少药。因为交通不便,很少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专科医生能够坚持长时间待在偏远地区工作——陈医生所在的荷赛马地区便是如此。虽然荷赛马医院已是当地最好的医院,其本国的耳鼻喉科医生,就像我国的“下乡”医师一样,都是短时间的支援。真正意义上长时间拥有一名耳鼻咽喉科专科医生,却是在陈医生到来之后。最初陈医生到达那里时,医院耳鼻喉科除了简单的压舌板、鼻内镜和一台白炽灯光源外,竟再无其他专科器械和设备。在简陋而艰苦的环境下,陈医生毫无怨言,独自承担起包括耳鼻喉科门诊、手术和急诊等在内的所有临床工作。周二、周五全天门诊,周三和周四分别开展门诊和病房手术,其余时间24小时待命,时刻准备面对急诊突发状况,保持精神状态高度紧张,丝毫不松懈。
由于数字化医疗尚未在当地普及,患者处方、医嘱和病历均需手写。“好在出国前集中培训过法语,虽是临时抱佛脚,却也基本能应付日常交流需要和简单的医患沟通”,陈医生笑着说,言语间透露着小小的幽默。
医院的辅助科室情况亦不理想,仅可开展一些常规实验室检查。没有CT和MRI设备,也没有病理科,导致当地医疗机构对于疾病诊断和手术开展存在较大局限。荷赛马医院虽设有耳鼻喉科门诊,但没有固定床位,仅设大外科住院部。援摩医疗队在给荷赛马当地带来了人力、物力的支持的同时,也积极协助摩方开展耳鼻喉科建设。陈医生向国家、上海市政府和我院相关职能部门提交申请,得到国内后方的大力支持,为摩方免费提供了常规门诊药品和器械,如呋麻滴鼻液、间接喉镜和枪状镊、鼻内镜及光源系统等,并在当地率先开展了多项直视下可进行的相关耳鼻咽喉专科手术。
有限的医疗环境下,考验的不仅是一名医生的专科技能,更挑战他们的心理素质。尽管没有显微镜操作系统,但怀着解决当地病人病痛的热忱之心,“能处理就尽量多处理一些”,陈医生如是说。无鼻内镜监视系统辅助下行鼻腔鼻窦手术近乎天方夜谭,但陈医生秉承“为患者着想,以病人为本”的原则,在鼻内窥镜裸镜直视下,尽可能清除患者鼻腔病灶,并开放鼻窦引流。当患者在术后鼻腔通气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时,陈医生很是欣慰:“多少能解决点问题吧。为了缓解病人的痛苦,只能尽力而为,但也要尽所有可能”。说罢,淡淡地笑着,让人从心底里感觉到他的善良。
荷赛马医院没有食管镜,却常遇到急诊食管异物患者。如不及时去除异物,患者将无法进食;更严重者可能并发食管穿孔,甚至纵隔脓肿、主动脉弓破损出血等,危及生命。陈医生利用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科技能,挑起会厌进行咽腔局麻,麻醉效果满意后,置入导尿管至异物下方,之后注入空气,缓慢上提,利用膨胀的气囊将食道异物带出。此方法简单、安全、高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光滑异物的处理问题。如果遇到不规则或锐利的食管异物患者,如吞入义齿等,秉承“安全第一”原则,陈医生仍建议患者转诊上级医院。可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也是我方援摩医生好口碑的秘诀。
某日凌晨,陈医生接到急诊室电话,告知有一位颈外伤并发休克的患者需要急诊处理。陈医生急忙披上白大褂,迅速跑到急诊室。当见到患者时,外伤导致的血管破裂已使患者全身和地上满布鲜血。由于失血过多,患者已出现烦躁、面色苍白等失血性休克症状。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简单的体检,陈医生判断患者一侧颈部大静脉破裂,有生命危险!他当即指挥护士立刻开放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并紧急联系输血准备。顾不得什么干净不干净,陈医生一手压迫止血,一边迅速将患者推到手术室进行清创缝合。当时是凌晨,没有麻醉医生当值,很多器械设备延迟供给,情况非常紧急。尽管伤口导致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断裂,好在动脉血管未发生破裂,也是不幸中的万幸。手术历时一个多小时,伤口成功缝合,继续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后不久,患者的生命体征也逐渐恢复了正常。尽管一人承担了耳鼻喉科和血管外科的双重工作,但是当机立断的得当处理,最终令患者转危为安。陈医生义不容辞完成了重任,也在患者好转后放下紧张的心。
还有一次,医院收治了一位头面部烧伤的急诊患者。原本属于烧伤科或普外科的范畴,但由于没有专门的相关专科,预检理所当然地发放了耳鼻喉科的“通行证”。陈医生没有一句怨言,坚持每日换药,耐心仔细地用生理盐水纱布湿敷患者创面,同时兼顾预防感染治疗。在他的精心治疗下,患者伤口逐渐愈合。还有很多下颌关节脱位的患者,因为是“头面部病症”,又“自然”轮到陈医生处理。“我就像全科医生一样”,陈医生笑道,“磨练了不少技能,我很满意”。
在援摩的两年时间里,陈医生完成的工作事实上已远远超出了一个耳鼻喉科医生的本职工作;并与医疗队里来自其他专科的医生们跨学科密切合作,开展甲状腺、腮腺手术及其他一些跨学科手术等,极大程度地造福当地民众。
陈医生善于循着蛛丝马迹,查找元凶。夏天的荷赛马,门诊时常会来一些鼻出血小患者。一次,儿科医生请陈医生会诊一名四、五岁偶有鼻出血的严重贫血患儿。“小朋友贫血貌,血色素一查才70克/升”,陈医生回忆道。他先用前鼻镜仔细检查了小朋友的鼻腔,没有发现明显的出血点,却见到双侧后鼻孔似有异样。陈医生再让小朋友张开嘴检查咽喉部,压舌板一压,惊奇的发现咽后壁黑色的条索状物。陈医生用血管钳用力地取出该“条索状物”,定睛一看,原来是吸饱血的巨大水蛭(俗称蚂蟥),足有10厘米长!之后的随访观察证明水蛭寄生就是导致该患儿严重贫血的“元凶”。孩子的贫血症状逐渐消失,家长也感激不尽。而这个“水蛭寄生导致患儿严重贫血一年余”的病例,自此也让陈医生在接触患者时“多了个心眼”。
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水蛭寄生在我国国内已很少见。但在摩洛哥荷赛马地区,由于当地卫生条件比较差和居民防范意识不足,加之夏天天气炎热,孩子们喜欢在池塘或水洼里玩耍,这时都有可能接触到水蛭。援摩期间,陈医生接触了不少这样的患者,总结归纳出很多诊治经验。因此,在离开之前,他还专门组织了专题讲座,为当地医生详细讲解注意事项。援摩经历令陈医生意识到边远地区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他的努力,当地医生也深切体会到卫生常识宣传的势在必行。
在援摩期间,陈医生不仅是一名临床医师,也是一名优秀的带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当地的本国支边医生跟随他学习如何处理耳鼻喉科疾病。陈医生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传达了一种理念:做医生不仅仅是治病这么简单,更应该治愈患者心灵的伤口。因此这些医生离开时,也总会感叹从陈医生身上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术:如何做好基础卫生教育以防病患于未然,如何利用简陋的设备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及如何鼓励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将这些纳入考量、付诸实践,也使他们提升了自我,成为更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2013年8月我国纪念援外医疗队50周年,陈医生受到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时光飞逝,我们投入到访谈中,聆听陈医生的故事,不知不觉已过去一个多小时。采访工作圆满结束,我们感触颇深。以陈医生为代表的援外骨干们的事迹,令我们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医者,必须秉承“大医精诚”的精神,不仅要服务本国患者,也要为友邦民众提供最大限度的医疗援助——这也是国际红十字会组织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
更多阅读☞
投稿提示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
力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